光學顯微鏡是一種利用光學透鏡產生影像放大效應的顯微鏡。
由物體入射的光被至少兩個光學系統(tǒng)(物鏡和目鏡)放大。首先物鏡產生一個被放大實像,人眼通過作用相當于放大鏡的目鏡觀察這個已經被放大了的實像。一般的產品有多個可以替換的物鏡,這樣觀察者可以按需要更換放大倍數。這些物鏡一般被安置在一個可以轉動的物鏡盤上,轉動物鏡盤就可以使不同的目鏡方便地進入光路,物鏡盤的英文是Nosepiece,又譯作鼻輪。
十八世紀,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已經提高到了1000倍,使人們能用眼睛看清微生物體的形態(tài)、大小和一些內部結構。直到物理學家發(fā)現了放大倍率與分辨率之間的規(guī)律,人們才知道分辨率是有極限的,分辨率的這一極限限制了放大倍率的無限提高,1600倍成了放大倍率的高極限,使得形態(tài)學的應用在許多領域受到了很大限制。
分辨率受到光波長的限制,一般不超過0.3微米。假如顯微鏡使用紫外線作為光源或物體被放在油中的話,分辨率還可以得到提高。
依其聚光鏡和物鏡的設計,可用來觀察不同的樣品。明視野用來觀察薄的染色生物組織樣品,暗視野功能的視野下,背景為黑色,能突顯樣品的細微面貌,觀察未染色樣品時,如活細胞,可利用相位差功能。另外還有微分干涉差功能,都常搭配在光學顯微鏡上。
在日常使用中,常常會用到濾色片,濾色片分很多種規(guī)格,很多種顏色,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到濾色片,用什么顏色的濾色片,下面詳細介紹。
首先為什么會用到濾色片,一般光學顯微鏡中,光源的形式多種多用,單說透射光照明就有傳統(tǒng)鹵素燈照明和LED照明,不同種類的光源色溫,亮度都不盡一樣,為了調整在目鏡觀察視野中的北京顏色,需要在光源出光處加裝過濾裝置,控制某個波段的光譜的阻攔和透過。
首先常用的綠色濾光片,為什么要在光學系統(tǒng)中加裝綠色濾色片,由于對于傳統(tǒng)的消色差和平場消色差物鏡來說,采用綠色濾光片可有效校正光學系統(tǒng)產生的球差,可以消除傳統(tǒng)消色差物鏡所不能校正的色差和球差。對于某些特殊物鏡,比如相差物鏡,可在加裝綠色濾光片后得到十分出色的鏡下圖像。
日光型藍色濾光片,這是一種光透過后得到近似日光的光線的濾色片。采用該濾色片可給鏡下觀察視野提供的圖像背景,觀察效果優(yōu)異,但是不能進行日光下的顯微照相功能,需要轉換濾色片來轉換光源的色溫,得到適合顯微攝像相機的色溫。
傳統(tǒng)日光型濾色片,該濾色片會吸收從燈泡發(fā)出的黃顏色到紅顏色光譜中間的顏色。從而使得透過濾色片的光線色溫更加接近日光,使觀察更加舒適,這也是一種用得多的濾色片,在奧林巴斯CX21和奧林巴斯CX31上都有配備。
特殊中灰濾光鏡,適用于顯微攝影和顯微鏡連接電腦觀察,該濾色片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光線,以減低從顯微鏡到顯微攝像系統(tǒng)中的光線透過量,在不改變光源色溫的前提下降低光線的強度。